理学院数理讲坛(2013年第三十八讲)
报告时间:2013年12月3日(周二)下午3:00—4:30
报告地点:北楼116会议室
报 告 人:涂育松博士:上海大学 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
报告题目:受限于纳米空间的水的一些特性和其生物效应
报 告 人:方海平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非对称的分子在热涨落环境中的冲浪
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参加。
方海平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从宏观到微纳米尺度的理论物理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近年来侧重界面水、纳米生物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交叉研究。研究工作已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PNAS、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 、Energy Environ. Sci.和 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
方海平,1985、1988山东大学物理系学士、硕士。1994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1994-2002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讲师、副教授,其中1997—1998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美国John Hopkins大学访问副教授。200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为水科学和技术研究室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从宏观到微纳米尺度的理论物理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近年来侧重界面水、纳米生物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是纳米尺度空间中水的特性、其生物效应和其启发的物理机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多次在国内外国际会议上作大会、主题和邀请报告。研究工作已发表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SA、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权威杂志上。《自然?纳米技术》的“新闻和评论”栏目刊发标题为“A blueprint for a nanoscale pump(一个纳米泵的蓝图)”的文章做专题报道。英国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化学世界》(Chemical World)、《自然?中国》等国际著名期刊和网站从分子机器、分子棘轮、淡水处理、化学分离和药物传送等方面报道和介绍了这些工作。应邀在J. Phys. D: Applied Physics, Nanoscale、Current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写Review和Feature文章来系统阐述纳米水通道的物理、生物特性和应用前景。最近,通过对纳米尺度下热扰动不再是白噪声的考虑,提出不对称的纳米颗粒/分子在有限时间下的不对称扩散,和热扰动可以驱动不对称纳米颗粒/分子及其物理机理。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学科带头人。
涂育松博士,主要从事理论物理与生物的交叉方向的研究,包括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细胞毒性)以及纳米受限空间的水偶极信号的传递的物理机理等方面。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PNAS 等一系列国际主流学术期刊。